当我们踏进先生的家门,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先生还是他以前那身打扮,穿着灰色长袍,手里拿着烟卷。面容清瘦,眼睛深陷进去,目光中有看透一切虚伪的力量。他没有刮胡子,头发照样竖着,看上去他是那样地坚定。
“来了,请坐。”先生迎过来,显得特别高兴。
“你们喝点什么?”先生问。
我们为先生的热情所打动,几乎不敢相信眼前这位和蔼的人就是举世闻名的文学泰斗。我们笑着说:“随便什么都可以。”
“是的,每个到我这儿的青年都这样,其实不必拘谨,我们都是朋友嘛!”先生端来茶水方在我们面前。
这是四川人民出版社新近出版的丛书《走近伟人丛书》中《与世界伟人谈心》第一章节的一个叙述情节,文本叙述的主体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生平世事。如果没有整个叙述文本的背景引言,读者会很轻易的认为这又是某位著名学者人物所撰写的回忆录。而事实上,叙述中的“我们”就是当代人,在时空上与历史的伟人存在着距离。然而,一种历史的旅行往往是可以跨越时空。会见历史需要放弃拘谨的心态,恰是需要那样一种朋友相交的轻松。从某个角度而言,我们必须用过历史的道路走向未来,如麦克·哈特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序》中所言:“在历史上有影响的人与影响当今社会的人同样重要。”
正如本书前言中所言:本书的最大的特点是突出以往传统的按照人物生平来叙述的写作手法,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通过“我(我们)”与伟人的直接交谈、对话,使自己亲身“投入”到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中去,把历史上已经发生的事情通过第一人称“我(我们)”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如见其人。如感其事,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伟人的成长过程,亲身感受时代脉搏的跳动和伟人的宽广胸怀。
这套《走近伟人丛书》包括:《与世界伟人握手》、《与世界伟人谈心》、《与世界伟人同行》和《与世界伟人对话》,从时间跨度上它涵盖了人类社会上下几千年、古今中外的方方面面的杰出人士,但就丛书本身的框架体例和编著出版目的而言,其并非求取囊括全部的历史内容,而是出于青少年教育发展之目的,重点选择,以求做到“窥一斑而知全豹”。
与通常的历史性内容的编著图书相比较,它有着相一致的历史性,这种历史性并不因为丛书面向对象是青少年而有所削弱。对青少年而言,把握历史更加需要一种准确和严谨,这是保证教育发展的一个前提。这一前提与文本轻松活泼的叙述手法并不发生冲突。相反,丛书编著以“握手”、“谈心”、“同行”和“对话”这样的叙述视角进入到历史中,进入到历史人物的视野中,甚至进入到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中。历史内容变得不再是单一的,如平铺直叙的人生传记,或者是绵长的追思回忆,而是加入了现代人的脚步,并且这些旅行的脚步是年轻人的脚步,带着无数的好奇和疑问。历史和历史人物不再是一个传声的话筒,而是活生生的对话主体。
更为关键的一点是,这种叙述视角充分的认识到阅读对象的主体性,客观上将阅读者的阅读心理与文本叙述的进程紧密的结合起来。这同现代教育的潮流也是一致,教育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和教导,而是双向的知识交流和引导。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彼此的角色是可以互换的,尤其是现代青少年的主体意识日渐强烈,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他们不再充当简单的被教育者,而更加愿意自己参与到教育过程中,甚至进行一种自我的教育。如果教育从业者不能够充分的意识到这种教育心理因素,那么教育的宗旨是无从谈起的。对青少年的历史教育更是如此,在维护历史本真和历史教育的严谨的同时,应当让受教育者自己去驾驭历史,充分的参与到历史的认识中,参与到对历史伟人的对话评判中。只有这样历史才能够真正进入他们的意识中,而不是一些简单的历史知识的积累。
这套丛书在编写手法上基本上采用了为青少年所熟悉的写作手法,文本叙述“巧妙地运用倒叙、记叙、插叙等叙述方法,同时结合比喻、排比等手法”,因而,丛书不仅对青少年精神世界是一种有益的给养,同时对于他们语文写作也不无益处。